6月26日,江夏中央大公园出现一行“绿色精灵”,他们手持望远镜与记录本沿步道而行,一场以观鸟为切入点的河湖保护及生物多样性科普调研活动在此展开。
"看那只灰翅浮鸥,翅膀边缘的灰色斑纹是它的显著特征!"队长彭凌锋指着水面上掠过的飞鸟,向团队成员们讲解鸟类识别要点。大家手持望远镜与记录本,仔细观察并记录鸟类踪迹。“纯色山鹪莺喜欢在低矮灌丛中穿梭,而黑水鸡常在水域边缘活动。”彭凌锋结合现场观察,向同学们讲解鸟类生活习性与辨别技巧。

经过数小时的观测,团队累计记录到 4目13科15种共计75只鸟类,既有穿梭于灌丛的纯色山鹪莺、栖息于水域边缘的黑水鸡,也有较为珍稀的灰翅浮鸥等品种。
“在自然中漫步,每一次举镜观察都是惊喜。” 参与调研的彭子燚感慨道。这场沉浸式研学不仅让成员们在自然中习得生态观测技能,更通过亲手记录鸟类栖息数据,深刻理解了 "鸟类是生态环境晴雨表" 的科学内涵。

实践赋能护生理念 青春力量守护河湖。未来团队将把武汉周边河湖湿地作为常态化研学基地,通过持续开展观鸟调研,让团队在追踪鸟类种群变化中感知生态脉动。以专业实践为笔,记录河湖生态变迁,用青春力量为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河湖治理写下生动注脚。